2008年8月15日

格老炮轟“雙美”救助方案

倒不是我老是喜歡放他的文章,而是他真的退休後比退休前更愛出風頭,而且這次在評論與建議操作方式都講得更具體,值得一放。
他認為考量到二房類國債的性質,美國不得不救,但不能用像是不具有表決權的特別股方式去救,而是應該取得全權的控制,在分拆賣掉,看起來的確是防止尾大不掉的好方式,只是有人願意買嗎?如果要養到肥再賣,又不知道要多時間呢?
此外,重點是他認為目前還不是總體經濟底部就是了。
--------------------------------
格老炮轟“雙美”救助方案

2008年08月14日

一般來說﹐格林斯潘(Greenspan)總是將自己的觀點隱藏於一番諄諄告誡和繞來繞去的語句中。不過﹐當人們問他怎麼評價美國政府對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Fannie Mae, 簡稱﹕房利美)和聯邦住房貸款抵押公司(Freddie Mac, 簡稱﹕房地美)所處危機的處理之道時﹐他倒是簡明扼要說了兩個字“糟糕”。



雖然多年來這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前主席一直警告稱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業務模式會危害美國的金融穩定﹐但他也承認這兩家具有官方背景的上市公司會不可避免地得到來自政府的支援。格林斯潘認為﹐房利美和房地美不僅對處境不佳的抵押貸款市場顯得至關重要﹐而且Fed既然已對貝爾斯登(Bear Stearns)的出售交易提供了財務援助﹐那麼政府出面營救“雙美”亦是情理之中。格老表示﹐既然政府肯出手救助貝爾斯登﹐那就沒有不救政府資助企業(GSE)的道理。

讓格老不能認同的是布希(Bush)政府說服國會通過的救助方案。本週﹐格老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政府應該把股東解脫出來﹐通過立法將這兩家公司國有化﹔在得到納稅人認可及其財力支援的情況下﹐將這兩家公司重組為五或十家獨立的私人持股公司﹐並進行拍賣。

而現行的做法是國會暫時授權財政部長鮑爾森(Paulson)可以動用納稅人資金﹐向兩家公司提供數目不限的貸款或投資。鮑爾森的發言人米歇爾•戴維斯(Michele Davis)在回應格老批評時表示﹐該方案達到了以下兩個重要目標﹕一是立刻幫助市場重拾信心﹐因為房利美和房地美在房產市場的調整過程中擁有重要作用﹔二是推出了一個新的監管者﹐擁有必要的權力來解決由政府資助企業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雖已82歲高齡﹐但格老仍然犀利不減當年﹐而且他對經濟工作的狂熱也不曾消退。他仍頻頻在公眾面前高調登場﹐一方面是捍衛自己在Fed近19年的工作成績﹐駁斥外界有關他該為當前危機負責的批評之聲﹐另一方面也是為他定於下個月出版的新書做宣傳。

格老本週在他位於華盛頓的橢圓形辦公室裏接受了採訪。他預計美國住房價格將在明年上半年開始企穩。他還提出了一個提振住房市場的創新性建議﹕向更多的技術移民敞開國門﹐以此增加潛在購房者的人數。

多年來﹐這位Fed前主席一直主張房利美和房地美不該低價放貸﹐因為有政府在背後為其負債撐腰這一點實在是眾所周知﹔而且格老認為兩家公司也不應該獲准為大規模抵押貸款擔保證券提供資金﹐雖然市況良好時這頗為有利可圖。格林斯潘指出﹐房利美和房地美當前所面臨的難局為將其分拆提供了機會。他表示﹐這是一個更正根本錯誤業務模式的良機﹔這種模式使得兩家公司盈利流入私人腰包﹐損失卻要社會承擔﹔如果資金規模有限尚可接受﹐但當牽扯上萬億美元時﹐那就不能接受了。

將這兩家公司國有化、隨後分而賣之的建議聽上去比較激進。這個想法就算得到布希的認可﹐也根本沒人知道它能否過得了國會這一關。不過已經有其他幾位重量級的觀察人士提出了類似建議。尼克松(Nixon)時代的財長喬治•舒爾茨(George Shultz)表示﹐要是這兩家公司龐大得不容閃失的話﹐那麼就把它們砍小一些。批評人士指出﹐如果政府的保證能讓兩家公司安度當前危機的話﹐就算鮑爾森的救助計劃不花一分錢﹐也會為“雙美”現任管理層打了保護傘﹐而且會給它們的股東打上一劑強心針。財政部並未透露﹐如果它把納稅人的錢交給“雙美”﹐那麼會在何種情況下向它們施加自己的影響。

格林斯潘表示﹐沒有必要擔心市場會對美國政府將“雙美”國有化並接管他們近5萬億美元債務作出消極反應﹔如果法律規定美國政府無需用百分之百的誠信來支援GSE的話﹐那麼這部法律是不值得信任的。市場相信政府的保證﹐外國人也相信政府的保證﹔政府接管後﹐兩家公司唯一的財務變化就是薄記人發生了變化。

格林斯潘花了很長研究住房市場﹐他一直從政府部門以及行業協會收集數據﹐預測房價何時才能止住跌勢。在他那間採光良好的辦公室裏﹐格林斯潘的書桌、沙發、咖啡桌以及會議桌上堆滿了各種各樣的表格、圖紙﹐上面記錄著住房開工、止贖和人口分佈趨勢等資訊。

他得出來的結論是﹐美國住房價格有可能在2009年上半年企穩或觸底。格林斯潘一邊用手指在桌面上劃出鋸齒狀的曲線﹐一邊警告稱就算房價已見底﹐仍有可能在2009年全年或更長時間裏繼續下滑。

他解釋到﹐房價停止下跌不僅事關美國房主的利益﹐也是解決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必要條件。

格老指出﹐穩定的房價將證明房產到底價值幾何﹐驗證金融市場諸多抵押貸款支援證券的最終抵押價值﹔直到那時﹐我們才能真正知道銀行體系資產負債表下資產項目的市場價值以及銀行的資本金狀況。

格老的預言基於兩組重要數據。一個是可供出售的單戶型房屋﹐包括新房以及投資者和貸款行持有的二手房。他認為房屋供過於求的現象(比正常水平多出約80萬套)將很快收窄。另一個則是將當前房價(他傾向於選用S&P Case Shiller National Home Price Index每季追蹤的價格﹐因為這包括了城市和農村房價)與政府發佈的單戶型租房價估值之間的比較。和其他經濟學家一樣﹐格老主要也是在設法判斷何時應該買房﹐何時應該把房子賣掉去租房住﹐把錢投資到別的地方。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格林斯潘手中的預言水晶球總是會傳遞一些模模糊糊的資訊。他本人並未預測出全美房價會大幅下降。一份最新公佈的Fed會議紀要顯示﹐格老在2002年11月時警告稱﹕無法回避的是﹐美國房產市場異乎尋常的熱潮終究不能無限期地延續下去。

而在公眾面前﹐格老的語氣顯得要緩和一些。他在2004年10月時指出﹐雖然本地經濟可能會經歷較為嚴重的投機性價格失衡﹐但考慮到美國經濟的規模及多樣性特點﹐全國性的價格扭曲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在八個月後表示﹐如果房價真的下降﹐也不太可能對宏觀經濟帶來嚴重影響。而在2006年10月份﹐即離開Fed的九個月之後﹐格林斯潘又對聽眾說雖然房價有可能較上年下降﹐但他認為最糟糕的時候可能已經過去了。自那以後﹐按照格老最看重的衡量來標準﹐房價已經累計跌了將近19%。

格林斯潘敦促政府切勿使用稅收等政策推高新屋開工﹐因為這只會推遲市場企盼的房價觸底到來。

格老確實出了一個主意。雖然有可能遭遇政治上的阻力﹐但他認為提振房產市場最有效的方法是顯著擴大技術移民的數量。格老指出﹐持續推動住房需求的唯一辦法是引入新的家庭。接納那些通常收入情況足以負擔買房的技術移民會催生出更多購房需求﹐同時他們也會給美國經濟的其他領域帶來推動。

他預計美國每年誕生80萬個新家庭﹔其中三分之一由移民組成。格老指出﹐後者當中大約有15萬戶可被寬泛地納入技術移民范疇﹐如果把這個數字增加一倍或兩倍﹐則會顯著加快房屋庫存的脫手速度﹐房價也會因此趨於平穩。

David Wessel

標籤: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