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5日

印度,一個還是兩個?

資本主義似乎很難避免這樣的現象,可能還是要回到一個比喻(就是科斯托蘭尼舉的,我稍稍改動一下),資本主義中中產階級所分到的最小的餅是否能比共產主義中均富的大餅還大?
如果答案屬是,重要的應該在於政府的弱勢保護政策與執行力!
-----------------------------------
印度,一個還是兩個?

2008年08月11日

印度是個差異眾多的國家,事實上,“支離破碎”是個更好的形容詞。

“支離破碎”體現在很多方面:語言、宗教、地理,這裡僅舉了幾個例子而已。我們從印度洋沿岸的清奈港(Chennai)出發,經過4天680公裡的穿行,來到印度半島的另一側,阿拉伯海沿岸著名的印度馬拉巴爾(Malabar)海岸,一路經過印度的兩個邦,三個城市和至少四個氣候帶。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穿越了印度發展迥異的城市和鄉村地帶。

外界對印度日益全球化的大都市和不斷增長的中產階級早有大量媒體報導。這些迅猛發展代表著印度為一個茁壯成長的經濟體所擁有的美好未來,印度的11億國民正努力在全球經濟中尋找自己應有的位置。

然而,大多數印度人生活在繁華的大都市之外,六成以上的居民分布在鄉下,城鄉之間的差異十分巨大。

一個周二的清晨,我們從印度的科技中心班加羅爾(Bangalore)啟程。這個城市的早高峰如此擁擠,司機們甚至把汽車開到了人行道上(但還是被堵得動彈不得)。到下午,我們來到100公裡外的一個山間小鎮。在一個賣茶水和香煙的小商店(這是幾英裡內唯一的休憩地點),一群建築工人在抽一種名叫“beedis”的廉價煙草,一支香煙只要一美分。他們指著街道遠處的幾頂帳篷,那就是他們的住所。這個村莊每天都要停幾小時電;但有個居民開玩笑說,這裡至少有一個好處,晚上出來喝酒後(也在那個小商店裡),回家是件很容易的事。

自從2008年3月來到這個國家後,我聽到很多關於“兩個印度”(A Tale of Two Indias)的說法。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窮人難以翻身,社會流動陷入停滯,只有富人才能從全球化中獲益。

“兩個印度”,這個比喻很形像,這種現象則難以避免。印度的貧富差距最之大是我前所未見的。出發的三天前,當我在新德裡(New Delhi)高檔的Khan商場喝著一杯3美元的卡布奇諾咖啡時,看見一輛紅色法拉利飛馳而過,開車的是一個印度人,耳朵上掛著閃閃發光的藍牙耳機。

而在印度鄉村呆的這幾天,我在路上看到的拖拉機比進口汽車多,最貴的咖啡不過0.75美元而已。

但與其說是“兩個印度”,不如說是兩種經濟模式。一種是農業經濟,蕭條衰敗,靠這個國家力量弱小的農民群體支撐著;另一種是城市經濟,由繁榮的服務業佔據主導地位,如高科技、金融和零售業等。

不過,這些原本集中在孟買、德裡和班加羅爾等大城市的服務業,正在向一些較小城市和大型鄉鎮擴展,從而模糊了城鄉之間的差距。

1997年,聯合國計算了印度的基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這是一種衡量貧富分化的手段,系數從0到100,0代表收入分配絕對平均,100代表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結果,印度的基尼系數為37.8。到2007年,這一數字下降為36.8。美國的基尼系數是40.8;從數據來講,美國比印度的貧富分化程度更嚴重。

如果走近印度(像我這樣坐在印度的電動三輪車裡,可以說是相當近了),就可察覺到印度農村的發展和變化。周三,我們在一家雜貨店門口停車,下來買點薯片吃。這個小鎮不到500人,我注意到店裡有台電視機,在放NDTV Profit財經頻道。一群人圍坐在電視機旁,看一個關於股市動態的節目。

這是英語頻道,但這裡的大多數電視觀眾只懂當地方言“加拿拉語”(Kannada)。節目主持人侃侃而談時,人們的眼睛注視著屏幕下方滾動播出的股價數字。我問他們是不是投資股市了,結果只有一個人點頭,讓我頗感震驚。雖然只有很少數的印度人持有股票,但投資能讓人發財這一觀念看來深入人心。

我問那人買的是哪家公司的股票。“有好幾家,”他說道,“投資應該多元化。”

Niraj Sheth

標籤: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