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3日

中國的有機食品産業

其實論偷雞摸狗、以逸待勞,台灣黑心商人的惡劣程度也未必就不如大陸黑心商人,重點是怎麼把一個好的生產銷售鏈建立好。
台灣有機食品的建立其實也著實花了一段時間,現在才算有些體制,看到RFID的標籤有時還滿感動的(會想到那時跟鳳美一起研究與被哈比人荼毒的甘苦 XD)話說回來,但是體制外我想還是有不忍卒賭的一部份。
看來這在中國也會是個很有商機的未來,我猜會先由學校的實驗農場開始,今年跟木木到北京清華時,就參觀了一個學校附屬的水果市場,還買了一堆荔枝回家吃 : ),是不是有機我有點忘了,但那樣的環境做為有機食品產銷中的一環是很具說服力的。
----------------------------------
中國的有機食品産業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蔣高明爲環境網站“中外對話”撰稿
2008年8月19日 星期二

7月初,筆者在山東帶領學生開展相關的農業試驗研究。此時正值農民收穫西瓜的季節,瓜販子們從四面八方趕到筆者所在的村莊收購西瓜。因爲我們免費爲農民提供了可稱量數噸重的地磅稱使用,老鄉們爲答謝我們,每次稱量後就留下一兩個西瓜。可是,當我們“享受”這些“戰利品”時,吃起來卻遠沒有沙甜的感覺,反而有“肉”感。原來,農民們爲讓西瓜長的快、長得大、抗病蟲害、多座花,西瓜是用葫蘆嫁接的,銷售物件則是城市居民,這樣就在食品安全生産方面留下了隱患。

2007年,當時的中國環保總局開展的環保民生指數調查顯示,食品安全成爲中國公衆最不安的環境問題之一。目前,人們對健康食品的呼聲越來越高,希望購買到真正意義上的生態食品:不用農藥、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劑、激素、轉基因,這樣的食品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有機食品。

遺憾的是,中國發展有機食品的道路非常曲折而漫長。2000年,中國有機食品市場開始啓動,截止到2007年底,有機食品産值僅30億元人民幣,其中出口2億多美元,占當年全球有機食品銷售額的1%;中國境內有機食品僅占食品銷售總額的0.02%,與發達國家有機食品占國內消費總額2%相比,相差達100倍。許多人爲因素制約了有機食品這個朝陽産業的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造假成本遠低於造真成本,市場充斥的有機食品並非有機。由於有機食品生産過程複雜、周期長、動用人工多、産量低,加上消費者大都不認識真正的有機食品,於是,利用普通食品冒充有機食品便成爲衆多商家普遍採用的做法。生産商爲取得一個合法的“身份”,往往在小塊土地(約30~50畝)上,生産經過嚴格程式控制的有機食品,一旦獲得了認證,有了標簽後,就對普通食品進行加工包裝,其成本遠遠低於從源頭開始的有機食品生産。據筆者調查,北京郊區某有機食品生産基地生産的蔬菜,實際上就是大棚菜,周圍根本不具備有機蔬菜生産的生態條件,甚至連最基本的有機肥都不使用。沒有有機肥,哪來的有機食品?但是,由於該基地通過了有機認證,有一個合法的“外衣” (標簽),其生産的普通蔬菜就能以有機蔬菜的價格賣給消費者了。

第二,農民自己吃的是有機的,他們沒有心思爲市場生産有機食品,生産了也賣不出去。什麽樣的食品最安全,農民心裏最清楚。他們明白大農藥、大化肥、除草劑、添加劑、激素、甚至轉基因對人體是沒有好處的,自己吃的是特別生産的,根本不用上述物質或技術。他們在自留地、家門口、甚至平房屋頂的小塊土地上,生産有機蔬菜;所消費的雞不是41~45天長成的“肉雞”,而是在自家庭院裏自由生長了150天以上的“柴雞”。他們心裏也清楚所生産的東西含有不健康的成分,但是由於市場作用,不會冒風險生産有機食品。有機食品成本高、産量低,且賣不上好價錢。筆者去年發動沂蒙山區的一戶農民,在沒有施加任何化肥、農藥、除草劑、農膜的前提下,生産了1.5畝大蒜,儘管風味非常好,但由於大小不均,大蒜販子看不上眼,只好由筆者買了送人而已。

第三,消費者不瞭解有機食品生産過程,普遍存在以略高於普通食品價格購買有機食品的心理。由於城市居民農業知識匱乏,根本無法區別有機食品和普通食品。他們往往只認標簽,至於裏麵包的是什麽,則沒有辦法判斷。再加上真正的有機食品往往外觀上反不如普通食品好看,要是價位高,就從心理上無法接受。以蔬菜和水果爲例,自然成熟的番茄“內紅外綠”(沒有熟透前帶略帶部分綠色),而乙烯催熟的番茄“外紅內綠”;散養的柴雞蛋大小顔色不一,且個頭小,而籠養雞所産的蛋則大小顔色基本一致,個頭大。但在實際購買時,消費者往往青睞于後者。至於價格,國際上有機食品一般比普通食品高出50%左右,而中國國內則嚴重不統一,從2倍到10倍不等,甚至某些産品的價格高達普通食品價格的50倍之多。我們在山東養殖的肉牛,根本不用激素和添加劑,牛也可生長到510公斤以上。但是,如其價格和農民用激素方法養殖的牛一致,則贏利空間小,企業不願幹,如果高10%以上,則小有贏利,如高於50%就是很好的産業了。這個價位,城市裏一些高收入家庭是能夠接受的。

第四,有機食品生産商缺乏必要的社會責任感和環境意識,或不具備生産有機食品的實力。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生産有機食品,就是在保護生態環境,修復嚴重退化的農田或自然生態系統。因此,只有那些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環境保護意識的企業家才具備從事有機食品産業的基本條件。現實情況不是這樣,一些有機食品生産商因實力不夠,尚沒有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往往唯利是圖,以次充好,或者乾脆直接造假牟利。其實,有機食品産業是有很大的贏利空間的,這需要經營商有超前的戰略眼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過硬的經濟實力。在食品價格方面,中國並沒有將普通食品、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價位合理拉開。目前,服裝、香煙、茶葉、酒、化妝品甚至消費者收入都可以相差10~100倍,都有大量市場,唯有食品價格沒有拉開。可見,在有機食品産業方面,如果“優質能優價”,利潤空間肯定很大。但是,培育這個産業需要足夠的信心和耐心,企業要有足夠的誠信度。

第五,政府主管部門僅對形式進行管理,並不能對有機食品生産加工和銷售的全過程實行有效監控。儘管農業部等有關部門對有機食品生産都有嚴格的規定,但是他們的工作重點放在了有機食品認證這些形式上,而對有機食品生産和加工過程缺乏監督,或監督力度不夠。另外,自上而下的檢查多因走漏風聲,生産商有所準備,官方往往獲取不到真正的資訊。有機食品生産涉及生態學、農學、食品加工、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知識,政府的監督檢查需要相關專家的積極配合才能有效。

有機食品産業是農業和食品工業的朝陽産業,商業空間很大。要培育這個産業,需要政府的積極引導和政策資金扶持。同時,科學家要告訴公衆一些真相,企業家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環境意識,城市居民要明智消費,農民爲保護自己的産業,應當像給自己生産食物那樣生産真正的有機食品,而不能爲了蠅頭小利,斷送了自家的財路。

蔣高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中國國家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理事。他提出的“城市植被”概念和“以自然力恢復中國退化生態系統”等觀點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可。

“中外對話”(http://www.chinadialogue.cn/)是一個致力於環境問題的中英雙語網站,總部位於倫敦,是一個獨立的非營利性組織。

標籤: ,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