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5日

中國特色的中國股市

特別翻了翻過期的文章,覺得這篇還滿有意思的。
如果說中國股市只是種暴漲後暴跌的狂喜狂悲,一切難以預測,我倒不是完全同意。
我同意的是單就指數論,它在跌了3000點以後會不會繼續跌,這就像它去年漲了3000點以後會不會繼續漲,沒有經濟學家能準確預測。
但是我相信中國股市中的個別公司,其指數漲跌終將超越單純技術分析或老師解盤,慢慢的朝向與基本面起伏相契合的漲跌趨勢,當然,所謂基本面就不涵蓋主力與內線的陰暗面嗎?這又是另一個議題了(雖然拿台灣來看,很可以得到一個清楚的答案。)
----------------------
中國特色的中國股市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駐華記者傑夫•代爾(Geoff Dyer)
2008年7月15日 星期二

如果說過去6個月中國內地股市暴跌帶來了什麽好事的話,那就是再沒有人尋找什麽炒股秘笈了。

就在一年前,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還沈浸在股市繁榮的狂喜之中。

幾乎每次吃飯,都會有人說起某個親戚,在數月之內就賺了幾百萬。似乎每個人都有個朋友認識某個人,而那個人又認識某個知道可靠消息的人。

市場是如此的狂熱,以至於爲家政“阿姨”們介紹工作的仲介機構,抱怨找不到足夠多的人手,因爲太多阿姨改行炒股去了。

典當行表示,人們樂於將房産證兌換成現金,以投資股市。

有一段時間,我的一位同事每天來上班時,都會帶來他剛學會的一個與投資有關的新詞——“妖股”指風險極高的股票,而“黑馬”則帶來超過預期的回報。

一位朋友回想起她的太極課曾突然中斷,因爲老師想在開盤前趕到證券公司營業廳。那是一段讓人陶醉的時期,股市2005年一度僅略高於1000點,去年秋天暴漲至6000點以上。

而接下來,就發生了多數上漲如此迅猛的市場都會發生的事情——暴跌。不過,如果你恰好在底部買進的話,回報還是頗佳的。

這場暴跌經歷了若干階段。

首先,它洗出了大批投機性更強的散戶資金,那些聚集在當地證券公司交易大廳的短線投資者。不過起初投資者還不急於將資金從中國新興的共同基金中撤離,這表明不斷下跌的股市至少變得更加職業化。

然而,如今那些基金經理也被指參與恐慌性抛售。一些觀察人士指出,中國新一代的基金經理比較年輕,經驗不足。

幾個月前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基金經理的平均年齡爲35歲,而發達市場中基金經理的平均年齡爲45歲。同時中國基金經理中,有三分之一只有不到一年的從業經歷。

“也許投資者應該後退一步,仔細思考一下這些經理都是什麽人,是什麽促使他們如此莽撞的急於撤離市場,”滙豐(HSBC)駐香港分析師Steven Sun表示。

中國總體經濟狀況並未有任何減色,即便是在國內通脹激增和美國經濟放緩的情況下。因此,一旦中國股市達到一個更爲理性的水平,會有很多人希望在中國市場建倉。

但問題是,在股市位於3000點時討論什麽點位是中國內地股市的理性水平,並不比在6000點時討論容易很多。即使在經歷最近股市繁榮期的學習過程之後,許多投資者並沒有更加明白如何在中國內地股市賺錢。

通常的估值標準根本不適用於中國。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必須和其他企業一樣去爭奪外國投資者的注意力。因此爲了獲得高於同類企業的估值,它們必須拿出高人一等的業績。

然而,在中國內地股市,對資金的競爭程度要低得多,原因是在將資金轉移到國外方面存在限制。投資者在資金投向上選擇不多——要麽存在銀行,但實際利率爲負;要麽投資房地産,但許多城市的房地産市場都岌岌可危——要麽就投資於股市。

考慮到這些限制,推動中國股市的不是對公司實際價值的評估,而是從銀行系統大量湧入股市的流動性——個人投資者在銀行的存款額達2萬億美元。

銀行存款水平反映了股市繁榮的過程:去年年中股價飆升時,銀行存款急劇下降;而從去年年底開始,市場接連下挫,資金又回到銀行,造成存款額回升。

股市依然陷於繁榮與蕭條交替的迴圈之中,由銀行儲戶的心態驅動。

由於這種陰晴不定的走向,專業投資者四處尋求策略,以求選中贏家。

並非所有人都放棄關注市盈率,但在去年如此多的利潤都來自於股市投資的情況下,該如何解讀公司的業績呢?

有些人依然認爲,選股的最佳方式是在北京政府機關內有熟人,他們能夠就新的政策決定提供指點。

有些更爲成熟的機構認爲,訣竅是投資于那些企業家兼業主親自經營的規模較小的公司,它們不會受到官僚機構反復無常的影響。

不過要找出這種企業需要進行艱苦而耗時的調研,而且常常需要押注於未經驗證的管理人。中國兩位數增長的發展勢頭並未改變,但對於投資者而言,這並非有把握的押注。

標籤: ,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