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0日

中國刺激經濟,半受肯定,半受質疑

中國版的刺激經濟計畫,本質上比較像是擴大內需方案,跟美國走的抒困之路有些差別,最終的受惠對象當然也不同。
美國經濟學家擔心的是,當中國拿出這麼大一筆相當於2006歲出預算的資金後,會不會排除掉未來購買美國外債的機會,從而讓美國的復甦之途更為緩慢。我想,中國是有意識這麼做的,況且,日頭赤焰焰,隨人顧性命,中國現在的重點應該在於力保衰退不超過3%。
------------------------------------
中國刺激經濟,半受肯定,半受質疑

日期:2008-11-18   
作者:沈鈞

在G20國家首腦聚集華盛頓商討對抗全球金融危機良策之際,中國政府公佈了投資5,860億美元(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增長的計劃,以此向全世界表明,中國正採取果斷行動以刺激本國經濟,令全球市場爲之歡呼雀躍。冷靜下來,許多經濟學家發現,這一經濟刺激計劃對全球經濟的直接影響可能遠不如5,860億美元的規模那麽大,卻可能代表了中國政府管理經濟思路的重要轉變。果真如此,其影響將比5,860億美元更爲深遠。

巴西總統盧拉今年9月曾對他的國民說:“人們問到我這次金融危機時,我說,問布希去。這是他的危機,不是我的。”然而,大約兩個月後,英國財政部國務秘書斯蒂芬·提姆斯(Stephen Timms)在巴西聖保羅舉行的G20財政官員會議上說:“我們處在非常時刻,全球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振蕩,我們需要新措施。這是全球性的危機,因此需要全球共同對付。”

近來,美國70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已經顯得黔驢技窮,人們紛紛把目光投向世界經濟的亮點--中國。儘管中國經濟有所減速,卻仍是G20中增長最快的經濟體。然而,中國刺激經濟方案的首要目的不是拯救世界,而是要維持自身的經濟增長。

“這是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良好保障。”世界銀行駐北京的經濟學家路易斯·庫伊吉斯(Louis Kuijs)說,“中國可以增加開支,爲國內的增長提供支撐,同時也有利於所有貿易夥伴。”

中國這次沒有像一些人呼籲的那樣直接參與拯救西方金融機構的行動,而是把資金投向了國內,這種做法似乎代表著中國政府思路的重要轉變。“有些人主張採用一種不同的拯救方式,呼籲中國用它的外匯儲備來救助美國的金融體系。然而,這並不是全球經濟復蘇的解決之道。”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漢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卡拉·維默爾(Calla Wiemer)說,“與其買進更多資産,中國不如買進更多産品,這樣做或許能更有效地提振世界經濟。”

眼光終於轉向了國內

一直以來,美國的消費需求推動著中國的工業發展,而中國的廉價貸款反過來促進了美國的消費。不過,隨著美國經濟放緩,對中國出口的需求疲軟,而中國消費者的購買能力無法填補這一缺口時,中美這種共生共長的關係破裂了。爲了保持經濟發展勢頭,中國這次必須依靠拉動內需了。

過去數年中,國內外經濟學界的一大爭論是,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否已經到了不刺激內需就不能維持經濟增長的地步。這次的全球金融危機顯然爲這一爭論提供了參考。從目前的數位看,中國的內需還不能讓中國經濟獨善其身。

中國對美國每個月有2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同時中國又心甘情願地持有大量美國國債,以此爲美國提供購買中國産品的廉價信用。以此,中國得以頂住了要求人民幣快速升值的強大壓力,仍然把人民幣維持在相對較低的比價。與此同時,中國並不太注重環境代價和勞工權益。

到此次金融危機前,美中之間的這種怪異的經濟關係基本上是互利的。人民幣的匯率支援了中國的出口,幫助中國加速實現了工業化和城市化,同時維持著較低的通貨膨脹率,保持著社會的安定。另一方面,由於中國持有著超過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和其他債券,美國享受著低廉的信用,使得美聯儲可以長期維持美國國內消費勢頭的低利率。

中國爲這種關係付出的代價是,長期把貿易盈餘用於資助美國人的借貸消費,而沒有投資到國內,這是造成中國內需不足的原因之一。借助新的刺激經濟方案,中國似乎是要擺脫這一怪圈,不再以刺激美國消費爲己任,而以努力刺激內需的新途徑來對世界經濟做出貢獻。

“中國應該使用外匯儲備改革國內經濟,”美國著名智庫加圖研究所(Cato Institute)的高級研究員丹尼爾·米切爾(Daniel Mitchell)在接受《華盛頓觀察》周刊採訪時說,“中國不應該去挽救西方國家的錯誤。”

就在中國公佈新的經濟刺激方案的同時,最新資料顯示,中國10月份出口的增長速度下降到4個月以來的最低水平,爲19.2%,然而,中國進口的增長下降更劇,僅爲15.6%,以至於創造出新的貿易順差記錄。由此可見,中國經濟轉型任重而道遠。

刺激哪方面內需受到質疑

一些分析家指出,中國急於推出刺激經濟方案可能主要是出於提振國內外市場信心的目的,但是方案的具體細節仍有不少模糊點。比如,投資領域和資金的分配,有多少是新增投資,有多少是已經宣佈過的基建、醫療、教育等公共投資。另外,新增投資資金來源也不清楚。這個計劃足以消化新增失業率,穩定中國經濟,但不應該指望它能拯救世界。

“中國宣佈的4萬億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應該足以緩衝國內經濟的減速,並保證中國的增長速度保持在8%以上,”摩根大通(JP Morgan)經濟學家龔方雄(Frank Gong)表示,“但是該方案對於世界經濟、甚至亞洲經濟的影響可能比最初預期的要小。”

根據摩根大通的估計,4萬億人民幣的方案中大約有2到2.5萬億人民幣爲新投資。鑒於學術研究一般認爲,中國政府每一元投資對GDP的影響大約爲1.3倍,???刺激方案將能産生大約6.5%的GDP增長。在沒有刺激方案的情況下,中國GDP應將能輕而易舉地有3%-4%的成長,因此,刺激方案的出臺應該能保證中國經濟保持至少8%--這一保證中國社會穩定的發展速度。

到目前爲止,比較明確的投資主要在建築和基建行業,刺激方案對於民衆的消費可能不會起到太大的推動作用。建築和基建行業創造的就業機會的工資收入可能還比不上製造業和工業,因此這個刺激方案對民衆內需的刺激作用尚不明朗。同時,由於基礎設施投資已經是中國經濟中的強項,這一刺激方案對於調整中國經濟中存在的不平衡的作用也受到質疑。

儘管新的刺激經濟方案展示了一條嶄新路,但普遍的擔心是,中國這一刺激經濟方案將主要資助建築和基礎設施建設,而不是把錢放入老百姓的腰包。“世界現在需要的是需求,而不是供給。”北京大學金融教授邁克爾·派體斯(Michael Pettis)說,“刺激方案只有能刺激需求才有效,特別是要刺激家庭需求,但是這似乎不在方案之中。”

“財政刺激計劃嚴重依賴於對中國國有企業的固定資産投資。”澳大利亞獨立研究中心(Centre of Independent Studies)的訪問學者約翰·李(John Lee)博士說,“例如,像鐵路、公路和機場這樣的基礎設施建設專案在計劃之中,企業將因購買機械得到退稅。不幸的是,這樣把越來越多的錢投入越來越效率低下的行業將會浪費越來越多的資本。這樣中國是承擔不起的。”

約翰·李認爲,大規模增加資本投入可能會暫時支援經濟發展,卻不能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超過四分之三的中國資本投入都流向了已收到特別優惠政策的國有企業,而中國的私有經濟卻資本匱乏,苦苦經營。結果是,過去20年中,中國私營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由於這種國家主導的經濟模式,産生了經濟生活中的特權階層和受惠團體。在一代人的時間裏,中國就變成了亞洲貧富懸殊最大的國度。這無疑是中國內需疲軟的原因之一。新的刺激經濟計劃並沒有試圖解決之一問題,反而有可能使之進一步惡化。

肥水也流外人田

“要計算刺激計劃對中國經濟的短期影響很困難,就更不要說對於世界的影響了。”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Royal Bank of Scotland Group)的經濟和利率戰略部主任凱文·賈伊內爾(Kevin Gaynor)說,“這一計劃將讓向中國提供基礎設施的國家受益,比如德國和澳大利亞。”

其實,在中國刺激經濟方案下受惠最大將是臺灣、南韓和日本等亞洲國家和地區。根據瑞銀集團(UBS AG)的資料,臺灣、南韓和日本出口的分別有36%、25%和19%是輸出到中國的。花旗銀行的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Yiping Huang)認爲,中國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亞洲其他國家的GDP可受惠半個百分點。

“鐵路、建築、水泥、鋼鐵和其他金屬製造行業將會受益。”美林集團(Merrill Lynch)駐香港的經濟學家魯亭(Ting Lu)說,“這些行業是與外部世界緊密聯繫的。”

專事新興市場業務的美國投資銀行羅斯資本合夥人公司(Roth Capital Partners)的副主席唐納德·斯特拉茲赫姆(Donald Straszheim)認爲,工程設計和建築公司將是中國計劃的受益者。

“有一個世界上主要的經濟體出手相助,(對挽回世界經濟頹勢)在心理上很重要。”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秘書長安吉爾·葛利亞(Angel Gurría)說,“這尤其對向中國出口的國家是件好事,不論你出口的是大宗商品、還是工業製成品、還是服務。”

沈鈞,《華盛頓觀察》2008年第44期,11/19/2008

標籤: ,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